xref: /DragonOS/docs/kernel/locking/spinlock.md (revision eb49bb993a39964f92494ec3effafed3fb9adfd8)
1(_spinlock_doc)=
2
3:::{note}
4作者:龙进 <longjin@RinGoTek.cn>
5:::
6
7# 自旋锁
8
9## 1.简介
10
11&emsp;&emsp;自旋锁是用于多线程同步的一种锁,线程反复检查锁变量是否可用。由于线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运行的状态,因此是一种忙等待。一旦获取了自旋锁,线程会一直保持该锁,直至显式释放自旋锁。
12
13&emsp;&emsp;DragonOS在`kernel/src/lib/spinlock.rs`文件中,实现了自旋锁。根据功能特性的略微差异,分别提供了`RawSpinLock`和`SpinLock`两种自旋锁。
14
15(_spinlock_doc_rawspinlock)=
16## 2. RawSpinLock - 原始自旋锁
17
18&emsp;&emsp;`RawSpinLock`是原始的自旋锁,其数据部分包含一个AtomicBool, 实现了自旋锁的基本功能。其加锁、放锁需要手动确定对应的时机,也就是说,和我们在其他语言中使用的自旋锁一样,
19需要先调用`lock()`方法,然后当离开临界区时,手动调用`unlock()`方法。我们并没有向编译器显式地指定该自旋锁到底保护的是哪些数据。
20
21&emsp;&emsp;RawSpinLock为程序员提供了非常自由的加锁、放锁控制。但是,正是由于它过于自由,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,我们很容易出错。很容易出现“未加锁就访问临界区的数据”、“忘记放锁”、“双重释放”等问题。当使用RawSpinLock时,编译器并不能对这些情况进行检查,这些问题只能在运行时被发现。
22
23:::{warning}
24`RawSpinLock`与C版本的`spinlock_t`不具有二进制兼容性。如果由于暂时的兼容性的需求,要操作C版本的`spinlock_t`,请使用`spinlock.rs`中提供的C版本的spinlock_t的操作函数。
25
26但是,对于新开发的功能,请不要使用C版本的`spinlock_t`,因为随着代码重构的进行,我们将会移除它。
27:::
28
29(_spinlock_doc_spinlock)=
30## 3. SpinLock - 具备守卫的自旋锁
31
32&emsp;&emsp;`SpinLock`在`RawSpinLock`的基础上,进行了封装,能够在编译期检查出“未加锁就访问临界区的数据”、“忘记放锁”、“双重释放”等问题;并且,支持数据的内部可变性。
33
34&emsp;&emsp;其结构体原型如下:
35
36```rust
37#[derive(Debug)]
38pub struct SpinLock<T> {
39    lock: RawSpinlock,
40    /// 自旋锁保护的数据
41    data: UnsafeCell<T>,
42}
43```
44
45### 3.1. 使用方法
46
47&emsp;&emsp;您可以这样初始化一个SpinLock:
48
49```rust
50let x = SpinLock::new(Vec::new());
51```
52
53&emsp;&emsp;在初始化这个SpinLock时,必须把要保护的数据传入SpinLock,由SpinLock进行管理。
54
55&emsp;&emsp;当需要读取、修改SpinLock保护的数据时,请先使用SpinLock的`lock()`方法。该方法会返回一个`SpinLockGuard`。您可以使用被保护的数据的成员函数来进行一些操作。或者是直接读取、写入被保护的数据。(相当于您获得了被保护的数据的可变引用)
56
57&emsp;&emsp;完整示例如下方代码所示:
58
59```rust
60let x :SpinLock<Vec<i32>>= SpinLock::new(Vec::new());
61    {
62        let mut g :SpinLockGuard<Vec<i32>>= x.lock();
63        g.push(1);
64        g.push(2);
65        g.push(2);
66        assert!(g.as_slice() == [1, 2, 2] || g.as_slice() == [2, 2, 1]);
67        // 在此处,SpinLock是加锁的状态
68        kdebug!("x={:?}", x);
69    }
70    // 由于上方的变量`g`,也就是SpinLock守卫的生命周期结束,自动释放了SpinLock。因此,在此处,SpinLock是放锁的状态
71    kdebug!("x={:?}", x);
72```
73
74&emsp;&emsp;对于结构体内部的变量,我们可以使用SpinLock进行细粒度的加锁,也就是使用SpinLock包裹需要细致加锁的成员变量,比如这样:
75
76```rust
77pub struct a {
78  pub data: SpinLock<data_struct>,
79}
80```
81
82&emsp;&emsp;当然,我们也可以对整个结构体进行加锁:
83
84```rust
85struct MyStruct {
86  pub data: data_struct,
87}
88/// 被全局加锁的结构体
89pub struct LockedMyStruct(SpinLock<MyStruct>);
90```
91
92### 3.2. 原理
93
94&emsp;&emsp;`SpinLock`之所以能够实现编译期检查,是因为它引入了一个`SpinLockGuard`作为守卫。我们在编写代码的时候,保证只有调用`SpinLock`的`lock()`方法加锁后,才能生成一个`SpinLockGuard`。 并且,当我们想要访问受保护的数据的时候,都必须获得一个守卫。然后,我们为`SpinLockGuard`实现了`Drop` trait,当守卫的生命周期结束时,将会自动释放锁。除此以外,没有别的方法能够释放锁。因此我们能够得知,一个上下文中,只要`SpinLockGuard`的生命周期没有结束,那么它就拥有临界区数据的访问权,数据访问就是安全的。
95
96### 3.3. 存在的问题
97
98#### 3.3.1. 双重加锁
99
100&emsp;&emsp;请注意,`SpinLock`支持的编译期检查并不是万能的。它目前无法在编译期检查出“双重加锁”问题。试看这样一个场景:函数A中,获得了锁。然后函数B中继续尝试加锁,那么就造成了“双重加锁”问题。这样在编译期是无法检测出来的。
101
102&emsp;&emsp;针对这个问题,我们建议采用这样的编程方法:
103
104- 如果函数B需要访问临界区内的数据,那么,函数B应当接收一个类型为`&SpinLockGuard`的参数,这个守卫由函数A获得。这样一来,函数B就能访问临界区内的数据。
105